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时代的变幻和生活的本质,在当下的文学生态圈,科幻小说已经成为绕不开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它将人类对于世界感知和未来思考的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影片《流浪地球》的上映将中国科幻带到了世界人民的面前。本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上,同学们以《流浪地球》为例,一起探寻了科幻故事里的文化根基。
课堂上,王慧敏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中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分与论争,以及儒勒·凡尔纳、乔治·威尔斯等了不起的科幻小说家。谈到中国科幻文学的时候,王老师提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瑰丽的想象传统,新时期文学更是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科幻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科幻故事区别于西方,就在于其蕴含着独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子。基于此,同学们以小组展示的方式,为大家分享了不同视角的解读。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2021年太古科幻学院成立时与刘慈欣面对面的激动心情仍未散去,第一小组的同学一开场,就以其精心设计的“大咖对谈”栏目与大家温情见面。主持人刘欣为大家分享了小说《流浪地球》的文本解读,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张凯同学作为对谈嘉宾从影片的人文内核、票房收益、网络评价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其见解。魏文秀、刘予熙同学则作为现场嘉宾与大家探讨了从小说到电影的主题变化。
第一小组同学展示
第二小组的同学以“《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为主题,主讲人苏凯鹏首先谈到他与刘慈欣对话中得到的关于“中国元素”的答复。电影与小说相比,因为其受众和媒介的不同,关于中国元素的表达更为直观。无论是春晚的声音、居委会发的饺子、舞龙舞狮的场面、噼里啪啦的麻将声还是驾驶员每次发动汽车时的安全提示语,无一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但透过故事外壳,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是家国同构、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坚信“人定胜天”的拼搏与豪情。在总结发言中,仝博文同学谈到,《流浪地球》是一部细节上非常考究的电影,利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下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
第二小组同学分享
第三小组同学分享的主题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主讲人刘文硕从文字、图画、建筑风水、寓言故事四个方面展开了叙述。从“宇宙”二字的文字由来到阴阳五行,从日月星座到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帛书,从敦煌古星图到国画留白,从对圭问天到房屋风水,从子午线到嫦娥奔月……翔实的资料和系统的梳理让大家大受震撼。小组同学的讲述也真正体现出了通识教育博雅育人的魅力。
第三小组同学分享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王老师带领大家从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回到现代人的宇宙观,提到刘慈欣和江晓原关于理性与人性的论争。科幻小说常以灾难为表现题材,而中国人久经苦难的历史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活着的重要性。而人在宇宙面前的微小又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在理性和科技背后,在灾难面前,让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情感。
集体讨论
回到科幻文学,其与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不同是背后的科技力量。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可能在落后的国家诞生经典,但好的科幻作品必然是诞生在一个先进的、高速发展的、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中国科幻的崛起有着强大的科技支撑,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也印证着科幻梦想的步步实现。文学不仅映照历史,文学也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