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时间:2022年09月07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编辑:jingying   点击:

202294-5日,由浙江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教师进行了云端观摩学习。会议旨在谋划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围绕高等教育的未来、教育的未来、创业教育的未来、终身学习的未来四个专题展开,共含35场报告。本次会议由来自国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从宏观与微观、现实与困境、初心与未来、规划与建设等视角,全方位的对高等教育的未来进行探索并提出实践方案。

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教师通过观摩学习,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大家纷纷就主旨报告分享学习感悟: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 夏泽翰教授致开幕词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教授发言

夏泽翰教授提到,高等教育具有的差异,需要我们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参与教育,并在不同阶段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意识到作为和教师和学生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教授从全球层面、国家层面、特区层面宏观角度,提出RISE整体发展策略。宋教授从微观角度,提到澳门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探索,其中讲到两个层面的学科融合,第一次学科融合式素养学习层面,第二次学科融合式知识学习层面。特别说到全人教育、博雅教育、学科融合在澳门大学的实践,这些实践也是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正在践行和探索的育人特色。从理念先行到教学实践,再到博雅教育、跨学科的课题申报都不断地在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成果的脚步的丈量和验收。澳门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涉及到本科、研究生、到博士不同阶段的设计,其中针对本科阶段的四位一体,包括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习教育、社群教育,同时配有住宿式书院,并在这个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升级版本,以达成全人育人的目的。关于学科融合,澳门大学虽然针对的是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培养,但是其中的融合理念和思路是我们在探索跨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借鉴的。学科融合的目的是要解决复杂的问题,然后进行跨学科合作和创新,进而实现知识转移,我的跨学科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一方面的进行有效设计,提高跨学科的发挥的作用。

——杨丽佩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杨卫院士发言

自由教育发轫于古希腊,在公元 4 世纪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它是相对于追求实用的职业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概念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西方教育词典》将其解释为“旨在解放思想和精神,避免专门化和不作就业准备的教育。”自由教育经由历史长河的沉淀,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育灵魂。自由教育致力于追求理性发展和德性完善,深刻地影响后世的教育实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就是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它既是对自由教育的继承,又是对自由教育的发展和超越。

后世各种教育改革在试图“超越”自由教育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向古典自由教育的基本精神回归,呈现出一种既“超越”又“复古”的复杂心态。自由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心智的训练达致理性的发展和德性的完善。理性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古希腊自由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因为如此,维柯建议,教育内容的次序是先人文学科,后自然科学;方法是研读经典,统一把握;最终目的是达成融贯一致、和谐统一的理性整体。德性的完善即为灵魂的耕作或精神教化。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所有黄金加在一起也无法与美德等价,或者说,也不值得用灵魂去交换。

因为人之内在无非心灵与精神,教育就是要照看心灵、锤炼灵魂、涵养道德,为的是精神之善。照看好心灵以明理求真,照顾好精神以去邪养德。如维柯所指出的那样,大众时代的受教育者“不能不去思慕那崇高者,不能不去尝试那伟大者,不能不去造就非凡业绩”,要培养“拥有最高的智慧和美德来洞悉并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的人,在“功绩和才干”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在“能力和美德”方面出类拔萃的人。

我国通识教育改革应彰显自由教育基本精神,将发展理性、涵养个性、铸造自由和谐心灵,超越功利、追求卓越、成就德性完满的“全人”作为价值追求。

——程艳萍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教授发言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发言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其推动了更具包容性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也提出了更多新的时代问题,因此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势必进入全方位改革阶段。与会专家在面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多次提到教育公平的问题、面向全人类构建全球共同利益的问题、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面对未来的教育形势变革。如何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重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新理念。职业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交流与合作、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将构成我们未来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关键词。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们的科研指明了新方向。

——王慧敏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发言

高校改革的原则应是质量导向,系统突破。高校改革推行多年,改革方向应该趋向多元化,更具实效性。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论坛中提到,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配比,以达到人才均衡产出的科学范式。这一建议的提出是根据科学纲领研究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得出的,理论来自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将科学史和科学发展相结合,建立科学发展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结合实际新情况看,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经费投入、科研项目数量差异较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上失衡。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113所原”211“以及部级及部级以上共建高校科研经费拨入高达1300万亿元,而910所其他本科高校科研经费拨入仅为680万多亿元。理念上,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不断突破高校自身机制的障碍与局限。实践上,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构建多部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纵向运行机制指高校、学院、实践基地等不同层次构成,横向机制是建立由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协商机制。真正实现改革的质量导向,有效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新范式。

——葛乔

浙江大学吴雪萍教授发言

终身学习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且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对终身学习的未来这一主题,浙江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吴雪萍教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终身学习的内涵与实践措施。

终身学习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初传入我国,但直到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官方文件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

吴雪萍教授强调我们要继续推进终身学习的发展,再次明确终身学习在个人层面、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重要价值,牢牢把握住终身学习的基本特征,多元多维度保障终身学习的发展,包括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政策调控机制、经费筹措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学习激励机制、设计灵活学习路径。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全民终身向学的兴趣和能力,让每个人都成长为乐于学习,从而终身向学的新时代学习达人。

——昝玲

高等教育的未来方向和发展,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知晓和把握的,因为我们都是高等教育的建设者和推进者。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的老师们,从高等教育教育探索中的通识教育、创业教育、终生学习、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们应该做好预设,做好时刻行动的准备。每个小的未来最短可能是十年,对于远景学院,新的十年即将开启,我们对远景学院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云端观摩高等教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
人文与艺术教研室教师观看学习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