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砥砺前行·教研篇】虚拟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互动 时间:2022年05月16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荣荣   编辑:jingying   点击:

为探索具有“跨学校、跨区域、跨学科”特点的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新模式,419日——512以华五教学协同中心(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主的“华五-中西部高校协作”虚拟教研室举办了以“经济类通识课程的教与学”为主题的系列“云讲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研室组织教师积极加此轮虚拟教学研讨,并结合实际工作,在内部教研会议展开反思与交流。

【砥砺前行·教研篇】虚拟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互动
虚拟教研系列讲座

本轮虚拟教研室分三期,分别由来自复旦大学的三位教授主讲。石磊教授强调了经济类通识课程重在能力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后者可以提供重点文献和必要的导读释疑来解决。难点在四个“打通”:相关知识领域打通,东西方共同价值和通用技术手段打通,经典原理与社会现实打通,系统完整的学术话语体系与课程思政元素打通。第一期研讨加深了我们教研室教师对通识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加强了教师团队开展通识课程建设的信心。

寇宗来教授结合现实案例、经典著作和交叉学科,分享从事经济学通识教育的心得体会,阐释“知行合一”的经济学思维;不但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还介绍基于有限理性的决策范式,并以此对《论语》《道德经》的部分章句做经济学解读。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研室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思路。

吴建峰教授指出学术写作是学生在本科生阶段所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并结合《经济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分享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技能,包括如何提出好的研究问题,如何梳理文献,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和如何报告结果等。不仅为我们教研室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提高自身写作水平提供帮助,更为完善通识课过程性考核与成果评价提供参考。

近年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研室一直在打破通识课专业壁垒反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在“走出去与引进来“方面有强烈的需求。而参加本轮虚拟教研室系列研讨为我们深入开展通识课程建设与学术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活动走出传统模式,为我们注入新鲜血液,启发我们利用校内、三校四地、校企合作等现有资源进行教研室组织的创新和教研新形态的建立,为更好开展通识教育、落实远景博雅教育理念提供保障。

【砥砺前行·教研篇】虚拟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互动
教师参加虚拟教研室研讨

教师心得:

参加虚拟教研系列讲座,深受启发。首先为课程思政和跨学科建设提供了思路。远景在基于学科多元优势和小班化模式优势背景下,我们的通识课在内容上也应该做到四个打通。在案例精选时,要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真相,校正学生片面看法。在教研活动方面,一是大纲互学,二是课程互听,三是资源互享,以此促进团队交流合作,激发创新点,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教师成长方面,应该在扩充知识、精选文献、优化教学方式等方面持续提升自我,围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双管齐下。学生成长方面,通过学生的读、写、思培养学生思维与表达,以通识课激发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相互带动。

——程荣荣

通过学习复旦大学通识课,重在“通”,难也在“通”的讲座,深刻的认识到通识课程应“重基础、宽口径”,扩宽知识领域,从整体上认知世界、认知事物、认知科学。改善由于过度专业化造成的知识残缺,在专业外的领域激励学生参与、吸纳。石磊教授通过经济学中的一些案例进行跨学科分析,从经济-科技-人文-社会不断渗透,剖析,拓宽了知识的宽度。为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高校教师,要不断反思优化教学,通过通识课程实现育人功能。而吴教授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写学术论文,对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训练。吴教授从学术论文的选题,到文献的查阅,论文框架的构建以及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享。从通识课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传帮带辐射更多的学生,利用学生专业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

——刘婷婷

在经济类通识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石磊教授提出“难在哪?重在哪?”这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经济类通识课程重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难点是能否把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并扩大交集,能否把科学理论基础应用到各式各样的实践中,能否将东西共同价值和通用技术手段结合,能否在专业知识体系中融入育人元素。有人会不理解,强调课程育人元素会损害学术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两张皮”和形式主义,这是对经济类课程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李文波

听取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老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了通识课的难点与重点。正如他所说“通识课程重在能力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通识课程的难点在于四个“打通”:打通相关知识领域,打通东西方共同价值和通用技术手段,打通经典原理与社会现实,打通系统完整的学术话语体系与课程思政元素。”此外,学术写作是本科生阶段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很多学生都是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真正接触到撰写论文,而在本科培养阶段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通识课相较于专业课程而言,考核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因此也为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那么,通识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呢?将学术写作规范与学生的通识教育过程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选题入手,完成课程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查阅文献资料、学习规范的论文格式,过程本身就是良好的科研素养训练过程。

——杨晓玲

取了复旦通识系列讲座之后,使我对通识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通识教育重在“通”,难也在“通”,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国际关系通识课授课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国际关系核心基础概念的讲解和运用,并且紧密联系当前国际时事,介绍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和提升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

——李玮莉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是重点发展人的心智的,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相当的理解贯通能力。授课教师需要把专业知识体系与育人元素打通,避免出现“两张皮”和形式主义的现象。知识体系的讲解要深入浅出,思政元素的融入要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状态。现阶段我课程对于思政元素的探究仍需改进,未来将会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把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做到更好地融合。

——逯楠楠

关于写作不是指单纯的写,而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会学术性的表达。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靠一门课来培养,但是作为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到自身兴趣的关切点。”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会通”和“补缺”的视野,因此非常注重对学生“输出”的训练;同时,在选题上也鼓励学生依据兴趣进行选择。另外,学术写作训练要依靠专业课教学来完成,兼顾专业特色,形成多层次写作课程体系。

——武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