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时间:2020年04月21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丽佩 程艳萍 葛乔 田海花 高洁   编辑:jingying   点击:

2020年4月18日-20日,远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研室老师杨丽佩、葛乔、程艳萍、田海花、高洁通过在线报名审核通过,以云端的方式成功参加第11届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为“打破壁垒,深度对话:中国教育的契机与展望”。本次论坛深度对话3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听教育大咖,共话中国教育的未来和愿景。本次论坛涉及到家庭教育、教育公平、多元与融合教育、创新教育、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教育国际化、儿童教育八个分论坛。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各位教师通过在线的互动研讨,对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带给我们对于博雅教育、创新教学的思考非常的深远。

一、创新教育需要走出舒适空间建构逆袭通道

创新教育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开辟逆袭交流的通道,在STEM与创新教育分论坛中,澳门大学培正中学校长介绍了以STEM为教育理念进行的人才培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atics)素养,基于此理念来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STEM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旨在启发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技术创新来进行教与学,促进良好的实践,并解决教育问题。会议提到相信学习是最重要的,技术是其次的,次研讨的重点研究关于学习的过程。STEM教育的核理念在中国和美国都非常的流行,具体体现在跨学科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几个方面。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创新教育分论坛

ISTE的首席执行合作官朗达.福特的解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跨学科不仅在教室内,也包括教室外所学到的知识,所以STEM会提供学习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学到东西,同时又能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帮助学生和教育者去跟世界进行深层次的联系,可以跨很多的界限和跨过许多传统学校的界限。激发真实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角色,解决真实世界存在的问题,也包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学生怎么来学习,就会出现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建构主义的教学,即学生采取主导,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去决定要学什么。教育者则是一个辅导的角色,利用技术、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这些能力。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让学生跟世界进行互动,去解决他们觉得很重要的问题,帮助他们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感知到学习和应用的紧密联系。这一点对于信息学院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非常的重要,转变应该从行动和实践开始,朗达.福特说对于教育工作者,ISTE的标准是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来帮助学生。帮助学生走出传统教育的舒适区,需要教育者的我们先行走出舒适区,建构学生为中心的逆袭学习通道。从信息学院四位一体的定位看,学生就是我们的中心,学校、教师、督导都应该成为推进学生成长跨出舒适区的建构者。从远景学院博雅育人的理念中,我们同样是建构者,甚至要成为更好的建构者,培养中坚力量的领导者。

二、高等教育不是独立存在于自己环境里的气泡

本次高等教育分论坛主题为“高等教育的传承及创新”,围绕两大维度“学生个人成长与宏观教育政策”展开,其核心论题为目的价值与未来展望。高等教育的前身是我们长期教育的填鸭式、竞技式包括以成绩为主导的前期教育,实际上这些为大学教育带来了障碍。如何准备高等教育,如何让高等教育跟所谓的早期教育或者初高中阶段做一个好的衔接,至关重要。

1、高等教育改革,从大学前期的教育弊端谈起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训练与教育的不同,仅是某些技能的获得。本性上的才能可训练到一个更高效率的程度,而并无新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这才应是教育的目标”。所有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初高中阶段以训练为主的现状。导致了大学前期教育目标的窄化。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得学在进入高校之前不具备成熟的、处事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形成,突兀地以学生上大学为“成年的”标志。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高等教育分论坛

2、重视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部分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脱离了家庭教育,这是不科学的。中国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即便是成年以后,也应该是亲密的,发挥父母的家庭教育影响是可行的,学校把良好的观念传递给家长,通过亲情的角度,家长传递给孩子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如果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压力很大,可能压力源也来自父母,而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父母,作为教育者,比较好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学习社区,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工作。所以大学的教育最好让不同的角色参与进来。老师不仅仅是在教学生知识,而是跟家长也有一定的沟通。孩子对家长来说,对家庭来说,他不是宠物,他是有思想的生灵,或者可以认为他是一颗种子,我们需要的是给他浇水,给她足够的养分,让他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大学之前,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导致学生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由。他们被限制了很多追求兴趣的的机会,享受个人兴趣的时间也被压缩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忘了自己的兴趣,被社会巨大的洪流裹挟,无力挣脱。因此中国的大学生无形中压力很大。因此需要家长们的协助和引导,没有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在这样的存在里,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往孩子喜欢的兴趣方向发展。家长们自己也要勇于寻找自己的兴趣,这将是最好的榜样。很多中国家长,总以为初中高中甚至更前,他们要和孩子建立紧密联系,一到大学就想把对孩子的指导权,互动性完全放逐,把责任让位给高校,这是很不合理的。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家庭教育分论坛

3、高等教育的新构想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李路辰博士讲高等教育的设想

斯坦福大学李路辰博士强调:发挥学习参与者的能动性。大学期间个人定位和自我评估很重要。学习模式也将发生自主性的改变。所以大学的学习模式几经面临个性定制的呼唤,大学就是不断寻找自我,树立自我认知的黄金时间。国外学生在面临每个阶段的毕业空档,他们会有一个Gap year(间隔年),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们不急于走进大学,也不急于读研或者读博,他们要留有充分时间去享受自由,寻找自我,从而自发去自我定位,自我寻找自己比较意愿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去旅行,去做公益,去做志愿者,或者就去闲逛。所以走进大学的人基本是在间隔年里,已经完成自我定位或者已经有了自我寻找的意识。那是个很好的开端。因此大学阶段,学习模式将面临思维风暴。在这个不是“老师告诉我……导师告诉我……辅导员告诉我……妈妈告诉我……”,学习模式讲被个体自定义。大学生们自己会思考:我想在哪些学科,我想在哪些知识能力空缺档里查疑补缺,在补缺的过程中,又会派生出哪些新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诉求,这还是有效的学习模式,也是自我认知的良性发展。

中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亟待更新理念,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用本次分享会复旦大学候晓远教授的话说:高等教育不是独立存在于自己环境里的气泡。这句话实际上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新启示,告诫大学生们要学会自我调整,及早开启自我寻找、自我学习的个人专属模式。在寻找中定位,在磨练中自锤,在自我苏醒中开启新的可能。作为教研团队,我们一致认为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进行学习尤为重要。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候晓远教授直播

、教育茶话汇聚青年云端力量

哈佛大学教育论坛有一场EdStory教育故事心分享会,分享的嘉宾们都是具有潜在领袖气质、超能量的青年,他们用自己的毕生所学,践行着一个青年的所为。对于这些国外名校的毕业青年,在疫情期间,他们做的每一件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全球公民教育基石的作用。

从有分享者提到的线上平台交流共享的一些列活动,云观影为例,远景学院读书日的系列活动就可以用这样的思路。云观影平台允许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用户参与,欢迎用户体验线下选片、购票、入座甚至购买零食等实践活动线上一体化。即云端的影片选取、座位选择、零食预定等都可线上实现。 同时还有与邻座或周围用户(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交流、讨论、分享等多元对话的功能,这一思路非常适合读书日云观影及影评分享。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课堂、活动教给学生主导,让学生学会设计、尝试发现问题、自主研修课题并最终挖掘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模式。这些青年可能举手之劳的一个活动的举办,同时激发带了动我们的灵感的迸发和探索。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麦肯锡咨询顾问的窦豆,作为一位工科生,在疫情期间曾创作歌曲鼓励医护人员,并且在全球公民教育的一种意识里,她在喜马拉雅开健康直播,帮助更多心理问题隐患的青年,留住你的健康,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教育是国家的第二生命线,青年人的担当,让我们反思青年人的教育的根本。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EdStory教育故事分享

在这次哈佛博雅教育论坛上,波士顿学院姜有国助力副校长,谈到波士顿学院的教育理念:即以博雅教育的为核心,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担当、思辨、开放包容、道德思维、推行正义、全面发展、服务大众的世界公民和领导。同时还提到,教育在回应市场挑战和追求功利、品牌和金钱的同时,不能追求效率而忽略效能,追求管理的同时而忽略伦理。我国教育改革和高校教改推行已久,从素质教育到新工科、新文科,再到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理念先行,保障需要立足本土、校本。推动学校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立足学校实际,从最大化学校教育资源出发,发挥特色优势,要把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规划,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打开教学思路和模式的局限。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如何通过融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式,结合校情、学情,才是探索改革的核心。博雅育人的过程,需要创新的学习生态环境,更需要教研团队在课程相关度、整合应用能力与文化敏捷性上要不断提升。目前,远景学院的教育理念紧跟国际化教育的步伐,我们应坚信“以人为本”的教育,并继续开拓博雅征程,让教育改变世界。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团队建设·教研篇】人文艺术教研室云端研讨——参加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
教研室在线实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