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去家访|郝家晨:“看她每天充实又快乐,我觉得这学上的值” 时间:2025年11月07日     来源: 作者: 编辑:任欣 点击:

【导读】

在“最体育的非体育大学”,体育不是少数人的特长,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借以发现自己、锤炼精神的舞台。在这里,体育成为人格塑造的重要一环,而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个在运动中奔跑、跳跃、跌倒又站起的你,都能带着体育赠与的自律、勇气、协作与韧性,去迎接属于你的海阔天空

郝家晨的排球之路,从好奇到热爱,母亲从担忧到自豪,教练从选材到陪伴,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体育如何悄然改变一个年轻人。从大一时那个在球场边怯生生张望的新生,到如今成为球队防守核心的自由人,这一路走来,淤青成了她手臂上最常见的“配饰”,而失利后的泪水,也总能迅速被下一次训练时的专注所取代。

家晨妈妈说,之前总念叨“早知道不让她遭这份罪”,变成“幸好她坚持下来了”;之前担心“这学费花得值不值”,变成如今常说的“学校能让她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打好排球,真是选对了”。“学校不仅教会她打球,更教会她坚持和自律,这种品格的培养,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现在我总算明白,排球带给她的不只是乐趣,更是成长。她不仅球打得好,学习也没落下,还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担当。看着她每天过得充实又快乐,我就觉得这学上的值!”

这一练就是四年

十月底的阳泉因为一场连绵不绝的阴雨,空气中透着一股潮湿的味道,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走进了郝家晨的家。尽管天气寒冷,或许是提前知道我们要来,家晨的爸爸早早便在楼底下迎接我们,电梯门刚打开家晨的妈妈和姐姐就已经在门口等候。一进门,一股暖意便驱散了身上的寒意,真暖和呀。坐在凳子上我才有时间环顾一下四周:米色的墙壁显得十分温馨,家具摆放得井然有序,窗台上的几盆绿萝长得郁郁葱葱,为室内增添了一抹鲜活的生气。家晨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腼腆中又带着一丝憨厚的笑容,忙不迭地招呼我们落座,茶几上早已摆好了洗净的水果和冒着热气的茶水。此次与我们一起家访的,还有一位对家晨来说十分重要的人,那就是她的排球启蒙老师孙冰教练。教练笑着与家人们寒暄,那份熟悉的默契,让整个屋子的气氛更加轻松自在起来。

提及与排球的结缘,郝家晨笑着回忆道:“其实最开始是因为好奇。大一那年和舍友在操场散步,看见一群人围着球网来回垫球,橙色的排球在手里传接。我忍不住停下脚步,眼睛盯着球看,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排球赛,从没觉得这运动离自己这么近。‘要不要试试?’突然有人拍我肩膀,是穿训练服的学姐,手里抱着个排球,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我当时还挺害羞,连连摆手说‘我不会’,可学姐不由分说把球塞到我手里,教我‘胳膊夹紧,用小臂垫球’。第一次接球时,球砸在胳膊上,麻得我手都抖了,学姐却笑着说‘没事,多练两次就找着感觉了’。那天我跟着她们垫了半个多小时,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可看着球在自己手里稳稳传出去的那一刻,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新鲜又热闹。”

后来学姐喊我去看至强杯的训练,我几乎每天都去。刚开始只是坐在场边递水、捡球,看着队员们跑战术、扣球,心里直发痒。有次训练缺人,学姐拉我上场凑数,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轮到我垫球时,脑子一片空白,球直接砸在了地上。我脸瞬间红了,想道歉,可队友们没笑我,反而围过来教我‘脚步要跟上,眼睛盯着球’。那天结束后,我跟学姐说‘我想好好学’,学姐拍了拍我肩膀说‘没问题,以后咱们一起练’。

谁成想,这一练就是四年。之后,郝家晨成功加入沙滩排球队伍,在校内,她荣获晋中信息学院2024年度杰出运动员称号。从第十届“至强杯”排球联赛女子乙组冠军,到随后两届跃升甲组并成功卫冕,蝉联第十一届、十二届“至强杯”女子甲组冠军,帮助球队完成了从乙组新锐到甲组霸主的蜕变。在沙排赛场上,她从第八届“至强杯”沙滩排球联赛的第五名起步,到连续两届夺得第九届、第十届“至强杯”沙滩排球联赛亚军。走出校园,她在右玉第三期森林康养暨沙滩排球邀请赛中夺得第三名,并站上了2024年大众排球全民健身大会·沙滩排球公开赛(宁夏·吴忠)的全国赛场。在2024年穿越鄂尔多斯全国雪地排球邀请赛中,她不仅随队斩获女子组季军,个人更荣膺 “最有价值运动员(MVP)” ,这是对她全面能力与赛场领袖气质的最佳肯定。

从“怕她受委屈”到“为她感到骄傲”

家晨父母的心理变化,是顺着孩子排球路上的每一步成长慢慢铺展开的,像初春的冰雪消融,从最初的焦灼担忧,一点点化成满溢的欣慰与骄傲,每一个转变都藏在那些细碎又温热的日常里。

“最初得知家晨要打排球时,我这心里像揣了块石头,翻来覆去想的都是这么小的个子,在球场上被撞了怎么办,甚至会悄悄查排球运动常见受伤类型,越看越揪心。第一次看家晨发来的训练视频,镜头里孩子手腕上的淤青格外扎眼,盯着屏幕,手指不自觉地在手机屏上摩挲那片青紫,第二天就想打电话劝孩子‘别练了,太苦’。”那时候家晨妈妈的心疼里,裹着满满的焦虑,总怕孩子扛不住这份累,更怕这份选择耽误了学业。

可慢慢的,这份焦虑开始被细碎的骄傲悄悄磨掉边角。有次家晨发了场小组赛的片段,视频里她扑救一个快落地的球,膝盖在沙滩上蹭出了道红印,却没顾上揉,爬起来就往球网边跑。家晨妈妈攥着手机的手紧了紧,心跟着揪了一下,可看着孩子眼里那股不放弃的劲儿,嘴角却悄悄扬了起来。她第一次发现,原来那个从小连摔倒都会哭鼻子的姑娘,居然变得这么能扛。后来她跟邻居聊天,说起家晨打排球,原本总带着“怕她吃亏”的顾虑,渐渐变成了“我们家晨反应可快了,上次那个球别人都没接住,就她救下来了”,说的时候眼睛亮闪闪的,连自己都没察觉语气里的得意。有次整理相册,看到家晨小时候怯生生躲在她身后的照片,再对比墙上那张穿着排球服、笑着举奖杯的照片,她忍不住用手指碰了碰照片里家晨的笑脸,心里软软的,原来那个需要她护着的小丫头,早就长成了能自己发光的姑娘。

而父亲的爱,向来沉默而具体。起初,他也忧心,只在母亲念叨时低声附和一句:“太辛苦就别硬撑。” 不知从何时起,他却成了女儿最稳定的观众,会将她的比赛视频存在手机里。当同事问起,他会看似随意地提起:“姑娘在打球,拿了几个奖。”语气平淡,眼里却藏着止不住的骄傲与自豪。

是严师,更是引路人

从最初的偶然体验,到至强杯后对排球的深深热爱,这条路上,孙冰教练是她最重要的引路人。提及与孙教练的渊源,郝家晨边说眼底也泛起了温暖的光。“第一次见孙教练,觉得她特别严肃,训练时不苟言笑,我都不敢主动跟她说话。”她笑着回忆道。刚加入排球队时,郝家晨因为身高短板,在一众队员中并不起眼,可孙教练却一眼看中了她“这孩子反应快,性格稳,是块当自由人的好料!”就这样,郝家晨成了孙教练重点培养的对象,球馆里总会留下两人的身影,孙教练亲自陪她练打防,一次次纠正她的脚步移动,一遍遍锤炼她对球路的判断。“教练对我特别严格,有时候一个动作不到位,能让我反复练上几十遍。”郝家晨记得,有一次练侧滑救球,她总也掌握不好重心,频频摔倒在地板上,膝盖磕得通红。孙教练没有丝毫放松,而是蹲下来给她示范动作要领,手把手教她调整发力方式,直到她能稳稳地完成救球动作。“那时候觉得挺苦的,但现在想想,正是教练的这份严格,才让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两人真正熟络起来,是在大一暑期集训之后。大二开学初,孙教练提出要组建沙滩排球队,郝家晨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为了队伍的第一批队员。“那段日子,我们就像战友一样。”郝家晨感慨道。从招募新人时的四处奔走,到制定训练计划时的反复研讨;从整理训练器材时的默契配合,到带领新队员练基础时的耐心指导,郝家晨不再仅仅是一名听从安排的队员,更成了与孙教练并肩作战的初创伙伴。“家晨这孩子特别懂事,组建队伍的时候帮了我不少忙。她不仅自己训练刻苦,还会主动带新队员,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那段从零开始的拓荒岁月,让两人的师徒情谊愈发深厚,也让郝家晨对排球、对团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孙教练不仅是严师,更像是我成长的引路人,不仅教我打球,更教会我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家访接近尾声时,家晨妈妈拉着我们的手说“学校不仅教会她打球,更教会她坚持和自律,这种品格的培养,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现在我总算明白,排球带给她的不只是乐趣,更是成长。”临走时,郝家晨一家站在单元楼门口挥手与我们告别,雨过天晴的阳光洒在一家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这个曾让妈妈百般牵挂的小姑娘,如今已在排球场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今年年底,郝家晨又要备战本年度的雪地排球国赛,那颗曾经陌生的排球,如今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带着她一次次跃起,一次次救球,也必将带着她飞向更远的地方。


撰稿:何杰 摄影:何杰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