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堂
【通识课堂】远景通识课堂系列③ 万物有理:在实验与探索中触摸科学脉搏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 编辑:张璐 点击:

编者语:

上一站,我们漫步社会科学的广袤原野;这一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在远景学院,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场激发好奇、唤醒理性、连接生活的探索之旅。在这里,公式不再冰冷,实验不再枯燥,科学成为每个人都能触摸、体验甚至创造的生动实践。

在远景学院,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由一批热爱教学、善于创新的教师团队领衔。他们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人文与科学,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理论,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在团队协作中构建认知。

一、数学:从抽象到具象,发现隐藏的秩序

《万物皆数:探寻数学的真与美》的课堂上,刘铭丽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公式的迷宫,走进诗歌、摄影、植物甚至建筑的世界。学生用诗歌吟唱数学之美,用相机捕捉黄金分割,在校园中寻找斐波那契数列的踪迹。数学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大自然与人文艺术中共通的密码。

《数学文化赏析》的课堂上,武姝廷老师将课堂延伸至古建筑与文化遗产之中。学生化身“数学侦探”,用几何学解读飞檐斗拱,用微积分分析结构力学,甚至用拓扑学重构园林路径。数学成为解码文明的一把钥匙,连接古今,融汇东西。

二、化学:从实验室到生活,感受变化的魔力

在《化学与人类生活》的课堂上,李文波老师擅长用实验点燃课堂。学生在一滴维C溶液与的反应中亲眼见证还原反应的“魔法”,在“密信”制作中理解抗氧化机制的科学原理。化学不再遥远,而是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美容的智慧来源。

三、地理:从地图到地球,理解系统的关联

在《地球与人类环境》的课堂上,段永健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气象站、分析气候数据,甚至通过桌游推演全球变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学生亲手绘制地图,解读德国啤酒文化、韩国生育率、巴西旅游生态等跨学科议题。地理不再是记忆地名,而是理解人地关系、全球议题与区域发展的系统思维训练。

四、物理:从原理到实践,体验科学的激情

在《物理与人类生活》的课堂上,许永红老师坚持“生活即课堂”的理念。学生亲手制作水火箭,在发射与“救援”中理解牛顿定律;通过阿基米德实验验证浮力原理,甚至从科幻电影中挖掘物理前沿。物理不再是黑板上的公式,而是解释世界、创造改变的工具。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不止于知识,更在于素养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同学们以科学思维理解世界,以人文关怀审视科技,以跨学科视角应对真实问题。课程通过数学的逻辑推演、化学的物质探究、地理的系统认知、物理的实践验证,帮助大家建立科学的认知框架和理性的判断能力。

在远景学院,自然科学通识课堂是开放的、可触的、与生活相连接的。我们期待同学们能够走出课本、贴近现实,在敦煌的线条中读懂几何,在故宫的结构中理解力学,在星空的深邃里激发探索——从而真正理解科学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向未来、持续成长的能力。


供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研室

校稿:段永健、张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