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堂
【双师课堂】 科学思想的启航:物理与哲学的双师对话 时间:2025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 编辑:张璐 点击:

在远景学院《物理与人类生活》的课堂上,物理教师许永红与哲学教师昝玲以协同教学的方式,引领同学们回溯科学思想的源头,在物理观测与哲学思辨的交织中,展开一场关于宇宙认知的深层对话。

课程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切入。许永红老师以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为起点,阐释古希腊人如何从神话思维转向理性追问,逐步构建起基于观察与逻辑的自然解释体系。她指出,“泰勒斯的贡献不在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在于他将解释权从神祇移交给了人的理性——这是科学精神的第一缕曙光。”

昝玲老师则从哲学角度剖析了中西宇宙观的根本差异。“泰勒斯试图从‘一’中寻找‘多’的根源,而中国的五行学说则强调‘五材’相生相克、动态平衡的整体思维。”她引导学生思考,“西方科学传统倾向于分解与还原,而东方智慧更注重系统与关联,这两种思维并非对立,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不同路径。”

在讲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时,许永红老师借助课件中丰富的图像与史料,生动展示了哥白尼如何以“日心模型”挑战延续千年的托勒密体系,并指出其理论虽不完美,却为开普勒、牛顿的后续突破奠定基础。昝老师则从思想史层面补充道,“哥白尼的革命不仅是天文学的,更是哲学与宗教观念的颠覆。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以数学与观测重新书写宇宙的秩序。”

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围绕“科学诞生是否必然发生在古希腊”展开讨论。有同学提出,古埃及与中国古代同样具备丰富的天象记录与宇宙想象,为何系统性科学未在那里率先形成?昝老师回应:“文明的路径依赖不同,古希腊的城邦制度、辩论传统与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共同促成了理性思辨的突破。”许老师则强调,“理解不同文明的认知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科学的发展——它既是普遍的,也是文化的。”

课程在热烈的思辨氛围中结束。不少学生表示,这场跨学科对话不仅拓宽了他们对“科学”起源的理解,也激发了对当代知识建构方式的反思。正如许老师在结语中所言:“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人类不断追问、不断超越的生动历程。”而昝老师则补充:“在物理与哲学的交叉点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真相,更是思想的自省与开放。”


供稿:许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