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堂
【通识课堂】宫商角徵羽,声动光影间——解锁电影中的传统新声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来源: 作者: 编辑:任欣 点击:

2025年11月,远景学院杨丽佩老师的《影视音乐与表达》课程,开展了传统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展示活动,从古琴、琵琶、唢呐等民曲调的改变,传统音乐正在成为电影叙事、美学构建等关键要素,也是激活文化审美的基因。本次展示活动共有六个小组,以PPT形式深入剖析所选电影,共同探寻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电影配乐与歌曲中的应用特色。

一、传统乐器与民歌的叙事

第一组展示的电影为《哪吒之魔童闹海》,该小组聚焦饺子导演的《哪吒》第二部作品,分析了唢呐这件个性的中国乐器,电影中唢呐高亢的音色与哪吒的力量感、叛逆、执着的性格的契合点。同时对侗族大歌的特点与故事的表达进行解读,侗族大歌的空灵,展现出莲花绽放时的圣洁之感,从电影情节中的哪吒重塑肉身,民歌的合唱渲染了原始生命力。通过视频等视听语言的结合,让民族音乐更加的有生动。正如小组同学总结到,传统音乐在本部电影中承载着文化内涵与强化情感表达的核心作用。

二、中西合璧与文化的诠释

第二组展示的电影《功夫熊猫》,这部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中国风”动画,以熊猫和中国功夫为主线展开故事。该小组展示了西方作曲家如何运用中国音乐元素,配乐中巧妙融入了笛子、二胡、古筝、扬琴等音色,例如,琵琶的音色具有穿透力,常用于表现战斗或紧张的场景等。中国的乐器并与西方管弦乐结合,既营造了东方意境,又贴合了影片的喜剧节奏,是一次成功的文化翻译与创新。中国音乐元素与好莱坞制作技术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听体验。同学们提到,音乐成为文化桥梁,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电影音乐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增强文化互动。

三、怀旧金曲与喜剧的催化

第三组展示的电影是《夏洛特烦恼》,该小组视角独特,分析了作为配乐出现的多首经典歌曲,如《相约九八》等如何承担叙事功能。同学们结合故事情节,并通过视听语言的欣赏,将具有时代印记的歌曲与喜剧包袱的制造、人物情感的表达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引发同学们的共鸣。例如,《一剪梅》,重塑曲风功能,制造喜剧反差,原曲悠扬略带沧桑,而在电影中,它被打造成袁华的“专属BGM”。小组同学们对传统音乐的分析重心落在《一剪梅》上,包括乐曲使用的箫、古筝等乐器的伴奏等,凸显电影的喜剧特点。

四、武侠配乐与东方的音韵

第四组展示的电影是《英雄》,该小组同学分析了电影中 “天下”与“个人”的哲学命题呈现,由此延伸出配乐的应用。第一,就是二胡的运用。在电影中角色飞雪、残剑之死,作曲家利用二胡无品特性制造音似断情未断的留白,令悲剧力量在静默中扩散。第二,古琴的运用。棋馆对决场景中,古琴曲以滚拂技法模拟雨声,弦音由缓至急,加之画面的色彩对比,展现东方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第三,鼓和笛的运用。影片结尾,角色无名牺牲,当鼓笛同时鸣响,即是无完成价值升华、放弃刺秦的听觉标志。

五、现代摇滚与精神的共鸣

第五组展示的电影,是饺子导演的动画电影《哪吒》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主题曲《哪吒》如何将方言说唱、摇滚元素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相结合。这种老调新唱的方式,既是对传统哪吒故事内核的继承,又是用现代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形式进行的时尚表达,实现了传统IP的当代激活。小组团队重点解读了电影开始开启上古神话之旅,用到的埙、笛箫、唢呐等,还有一个特色是呼麦的配乐,呼麦是蒙古族的歌唱艺术,天元鼎下沉时,低沉的呼麦犹如远古兽音,极具穿透力,营造出邪恶又庄重的听感。

六、传统新声与“魔童”的世界

第六组展示的电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小组团队重点分析到传统乐器在不同场景的使用,例如,唢呐、琵琶、鼓等使用,唢呐作为传统乐器的怒音特质,赋予角色叛逆精神以本土化听觉标识,增强反抗命运的情绪张力。在母子互动场景中,古筝、琵琶的舒缓旋律细腻展现亲情流动,深化情感表达。古典旋律与现代说唱碰撞,拉近年轻观众距离,实现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双赢。

传统音乐在赋能电影叙事、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等方面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小组从动画电影、都市电影、武侠电影中寻找传统音乐文化的缩影,分析角度多样,从经典到现代,从纯正国风到中西融合,全面展现了配乐的文化内涵,和生生不息的宫商角徵羽的配乐特色,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光影与音乐融合的不同审美体验,让同学们更加的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撰稿:杨丽佩 摄影:杨丽佩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