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活动
【导师活动】晋商精神照古今,曹宅风韵润心田 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来源: 作者: 编辑:任欣 点击:

11月1日上午,秋意正浓,张亚杰老师携研学小队踏进太谷三多堂——曹家大院,开启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文化寻根之旅。青砖黛瓦间流转着晋商旧事,飞檐翘角下回荡着岁月余音。这座以“多福、多寿、多子”为名的深宅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晋商史书。

形制匠心:南北并融筑寿字

曹家大院坐北朝南,占地6468平方米,呈“寿”字形布局。院内南北贯通,东西并列三座穿堂大院,缀以十五个小院、二百七十七间房舍。建筑融汇南北风格,兼收欧式元素,雕梁画栋、龙楼凤阁,气势恢弘。三座堂楼高达17米,墙体逐层收薄,兼具抗震与冬暖夏凉之效;楼顶三座亭台,既可护院巡逻,亦为主人登高望远的静思之所。

院落寻微:一砖一瓦见精神

张老师引领学子依次走入多寿、多福、多子及戏台院四大院落。窗作斗拱,墙如宝塔,一砖一瓦尽显明代建筑的古朴高耸。同学们细察建筑结构,聆听曹家从闯关东起家到成为“晋商翘楚”的兴衰历程。诚信为本、勤俭持家、耕读传世——这些家风家训,悄然镌刻在每一寸石木之间。

藏珍览粹:民间宝阁识匠心

步入珍宝馆,宛若打开一座民间艺术宝库。金火车头钟以黄、白、乌三金打造,报时铃声清脆,晴雨表精巧实用;百寿大屏风上,九十二块天然大理石与百个“寿”字相映成辉;翡翠羽毛镜历经二百年仍色彩绚烂;仇英摹本《清明上河图》则将北宋市井百态娓娓道来。同学们屏息凝神,在每一件珍品前驻足流连,感受工艺与历史交织的厚重温度。

家训凝华:勤俭诚信铸兴衰

在“耕读传家”匾额之下,张老师为学子解读曹家家训拓片:“勤俭为根,诚信为干”。从创业之初“分钱三用”的节俭,到生意遍天下仍坚守“宁赔本不欺客”的诚信,曹家以此铸就辉煌;而后辈背离祖训、耽于享乐,终致家道中落。这段兴衰史,让学子深刻体悟:家训不仅是立家之本,更是抵御衰败的精神盾牌。

归途拾思:晋商精神植心田

归途已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建筑之美、文物之珍与家训之重。这一日,学子们不仅用脚步丈量历史,更用心触摸晋商精神的内核——诚信、勤俭、开拓。传统文化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可感、可思、可传承的生命力量。

此次三多堂之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研学,也是一次向内修心的成长。曹家大院的砖瓦器物、晋商精神的熠熠光辉,将如一颗种子,深植于心,伴随学子在未来的求学与人生路上,守正出新,行稳致远。

学生心得

去三多堂之前,我对“晋商”二字的理解,还停留在历史课本里干瘪的字眼——票号、驼帮、富可敌国。我以为这将是一场关于财富与建筑的观光,一次对过往辉煌的简单凭吊。直到我站在那片高耸的、青灰色的砖墙之下。风穿过巷道,带着北方秋天特有的干冽。我抬头望去,“三多堂”的匾额沉稳而内敛,没有想象中的金碧辉煌,反而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沉默地审视着每一个来访者。那一刻,课本里的历史,突然有了体积、温度和呼吸。

跨过那道极高的门槛,仿佛一步踏入了另一个时空。院落一个接着一个,深邃得望不到头。张老师讲解着“三多”的含义——多福、多子、多寿。我听着,目光却被那些精雕细琢的窗棂、房梁上隐约可见的彩绘所吸引。这里的奢华,不是外放的炫耀,而是全部收敛于细节之中。就像晋商的性格,藏富不露,将所有的智慧与心血,都浇筑在了这方“家”的天地里。同时还看了三多堂的镇馆之宝——金火车头钟,翡烧鸡、翠白菜等等。那一刻,我心中涌起的不是对财富的惊叹,而是一种深深的敬意与共鸣。

墙上还有一段结语,至今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俱往矣!世事沧桑,曹家做为一代殷商巨贾正是真真切切的隔世苍茫,而留下的这一堂珍宝这陈年的砖瓦,这不朽的家具,这长颂不衰的传奇依然是十分的令人无法尘封。它三百年的经商史不仅创造了民间商业少有的繁荣,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可鉴的晋商精神,更为中国的商人在世界商业史上争得了荣誉。“金太谷”“中国的华尔街”这些被世人和全国媒体称颂太谷的美誉,都和曹氏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而言之,这次游学不只是看了一座老宅,更像是与一段历史对话。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藏在每一处用心的细节里,也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与真诚去感受。

远景2408陈佳


撰写:张亚杰 摄影:米晨日 雷焕健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