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学
【实践教学】一堂行走的中国文化课——远景学院乌马河非遗博物馆研学之旅 时间:2025年11月12日     来源: 作者: 编辑:任欣 点击:

本周,远景学院中国文化课程师生走进校内乌马河非遗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活动。本次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文化现场,通过参观、讲解、体验、思辨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探索非遗技艺的传承路径,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活力。

馆藏寻珍:在器物与空间中对话历史

活动伊始,主讲教师王慧敏为同学们介绍了本次研学活动的目的,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带领大家回顾了课程所学晋派建筑的特点。同学们跟随博物馆的陈列脉络,漫步于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文物与艺术品之间。从古朴的晋派三雕到晋中非遗的活态传承,从地方民俗器物到信院学子的艺术再创作,每一件展品都成为同历史文化无声对话的媒介。同学们凝神观察,低声交流,在实物与文献的印证中,加深了对书本中抽象文化概念的具体理解。

深度解读:聆听一座博物馆的初心与坚守

本次研学特邀艺术传媒学院阴梓老师进行现场教学。阴老师从非遗博物馆的六大展馆讲起,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数件馆藏瑰宝的历史价值、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她生动地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收藏历程,使同学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体会到一所大学博物馆在文化传承、美育涵养方面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非遗体验:以手抵心,感悟传拓技艺之妙

在非遗研究中心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拓印这一古老的技艺。从清理石板、铺宣纸、喷水润湿,到用拓包均匀着墨,每一个步骤都需耐心与巧思。当古老的纹样或文字清晰地呈现在宣纸上时,同学们在成功的喜悦中,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与非遗传习的不易,对“匠人精神”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思想碰撞:共议传统文化如何“活”在当下

体验环节后,师生围坐一堂,就“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结合研学所见所感,踊跃发言,从国潮设计、数字文创、文旅融合、教育创新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富有青年视角的见解。王慧敏老师适时引导,启发大家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核心在于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非简单的形式拼接。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

活动尾声,同学们及时整理研学笔记与影像资料,着手完成研学总结。这一环节不仅是对当天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引导其建立研究性学习思维、形成个人文化判断的重要过程。

本次乌马河博物馆研学,是远景学院通识课程“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打破了教室的物理边界,让同学们在真实的文化场域中,通过多维度的感知与互动,实现了从知识接受者到文化思考者与实践者的初步转变,为培养具有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王慧敏 摄影:郭娅楠、贺馨怡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