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研
【通识教研】如何构建“不被辜负的课堂”?远景教师共赴一场教学沉思 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来源: 作者: 编辑:任欣 点击:

【编者语】11月12日下午,远景学院全体老师展开教研,教研围绕“如何构建不被辜负的课堂”展开,共分为四个环节:教学副院长首先引出“课堂陈述”与“经典阅读”两大核心议题;随后,24位教师随机组成四个小组进行深度研讨,并凝练出两个课堂教学中真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随后,小组代表依次汇报讨论成果与共性难题;最后,由李军院长总结提炼,并承诺对难题予以书面回应,凝聚行动共识。

在远景学院,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模样?是只有少数人发言的舞台,还是每个生命都能被唤醒的思辨场?是不疾不徐地赶完教学进度,还是与学生共赴一场探索真理的冒险?

11月12日深秋的午后,远景学院24位教师暂别讲台,围绕“如何构建不被辜负的课堂”这一命题,展开了一场长达三小时的教学沉思。这不仅是关于“管理”与“建设”的研讨,更是一次回归教育初心的温暖叩问。

为何要讨论“不被辜负的课堂”?

会议伊始,张素英老师便抛出了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我们是否曾目睹过课堂上的“沉默”?是否感受过精心准备的内容如石沉大海?

“不被辜负”,意味着教师的付出能点亮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成长能反哺教学的热情。构建这样的课堂,需要打破沉默,让思维流动起来,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生命都感受到生长的力量。这,正是本次研讨的起点与归宿。

核心议题:从“课堂陈述”与“经典阅读”破题

本次讨论聚焦于两大支点:如何让“课堂陈述”覆盖每一位学生?以及如何让“一门课精读一本书”不止于形式,而真正触动心灵?

远景学院希望,课堂陈述不是优等生的特权,而是每个学生的成长仪式;经典阅读不是应付学分的负担,而是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旅程。

24位教师被随机分为四个小组,不同学科的背景在此刻交织碰撞。关于教学的艺术与科学,在思维的火光中热烈展开。各小组不仅围绕两大议题探讨具体落实思路,更肩负一项关键任务:共同凝练出两个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真问题”,为后续的精准施策提供靶向。

第一小组(葛乔老师汇报)提出首先要厘清“课堂陈述”的概念,它必须有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同时,他们提出了一个现实关切:当一门课指定的经典书籍不在学校推荐书单中时,该如何处理?

第二小组(宿佳佳老师汇报)关注效率与个性化的平衡。她坦言,全程覆盖的课堂陈述确实耗时,建议可提供多样化选择,更加灵活的开展学生陈述,并允许教师根据专业特性推荐书目,让阅读与陈述更贴合课程基因。

第三小组(段永健老师汇报)则贡献了丰富的“课堂陈述+”策略:小组讨论、课前短讲、课后作业均可作为陈述的载体。他们强调,关键不是“完成”陈述,而是“有质量”地完成,真正对学生产生触动和影响。

第四小组(赵晨倩、刘海老师汇报)带来了英语课堂的宝贵实践经验。赵老师首先指名课堂陈述的困境:学生开口难、互动少。而她们的破题方法是“阶梯式递进”,从老师协助录音跟读,到课下一对一指导,逐步搭建学生的信心。对于经典阅读,刘海老师建议将“经典”的定义拓宽至经典剧目、电影、音乐,成果形式也可以是剧评、影评乃至学生自导自演的翻拍视频,让阅读以更当代的方式“活”过来。

院长总结:形式为舟,覆盖为桨,抵达每一个学生

远景学院李军院长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老师们的创新与思考。

针对课堂陈述,李院长指出,形式可以多样——课前陈述、小组讨论陈述、课后任务陈述皆可,但核心原则是“覆盖所有学生”,让每一次表达都成为学生表达力的锻炼场。

关于经典阅读,他赞同老师们“形式多样灵活”的建议,认为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路径。

最后,李院长将各小组提出的两个待解决难题一一收存,承诺将给予书面答复,并鼓励全体教师:“请务必坚信,的每一堂课都无比重要。请大家大胆进行课堂管理,扎实推动学风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辜负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刻,不辜负坐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

这场秋日里的讨论落幕了,期待“如何构建不被辜负的课堂”这一命题,已化作一颗种子,埋进了每一位远景师者的心中。它将在未来的每一节课上,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文编:任欣 图编:陈祉延 责任编辑: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