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研
【学术沙龙】聚焦数学史经典:以图解史,共探微积分与哲学思辨 时间:2025年11月21日     来源: 作者: 编辑:任欣 点击:

近日,自然与社科教研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数学史中的智慧之光”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活动由刘铭丽老师主讲,围绕畅销科普著作《数学之美》中的一幅经典插图展开,深入剖析了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并巧妙联结古希腊哲学悖论“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的级数计算问题,引发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热烈讨论与思想碰撞。

活动开始,刘铭丽老师以《数学之美》中一张融合历史脉络与数学逻辑的插图为切入点,将老师们带入17世纪微积分诞生的黄金时代。她通过对比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现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历史背景,结合手稿文献与公式推导,生动还原了两位数学家如何以不同路径突破“瞬时变化率”与“面积计算”的双重困境。刘老师特别强调:“微积分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语言,牛顿的‘流数术’与莱布尼茨的‘微分符号系统’,恰恰体现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与互补。”

随后,刘老师将话题延伸至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悖论。她以级数求和为工具,通过数学建模直观展示了无限分割与有限总和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悖论背后隐藏的极限思想萌芽。“这一哲学命题本质上是数学‘收敛性’的早期探索,它迫使人类跳出直觉框架,用理性重新定义运动与空间。”刘老师的解读引发在场教师的深思,自然学科组李老师感慨:“数学与哲学的对话从未停止,这种跨学科视角为教学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围绕“微积分教育中的历史维度渗透”、“数学思维与哲学思辨的共通性”等议题展开讨论。活动最后,教研室主任总结道:“将数学史案例融入课堂,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本次沙龙以图为媒、以史为鉴,展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深厚底蕴,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跨学科教研模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此次学术沙龙通过历史叙事与逻辑推演的结合,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不仅深化了对微积分本质的认识,更激发了对学科融合教育的探索热情。


供稿刘铭丽 摄影:刘铭丽 责任编辑:任欣